2015年09月28日09:46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 |
从上至下依次为王蒙(彭世团摄)、阿不都热西提·亚库甫、库尔班江·赛买提、阿依木汗(朱少军摄)、阿迪力。 |
著名作家、文化部原部长王蒙
我的心永远不会离开新疆
记者 贺 勇
8月,第九届茅盾文学奖揭晓,81岁的著名作家王蒙凭借具有浓郁新疆风情的小说《这边风景》一举获奖。这是一部“特殊”的作品,它是王蒙上世纪70年代在新疆工作期间创作的长篇小说,因各种原因未曾付梓, 直到2013年才正式出版,一经面世就引起了巨大的轰动,被誉为西域的“清明上河图”。
实际上,王蒙并不是新疆人,他29岁进疆,直到45岁才回到北京,在新疆度过了16年,用他自己的话说“人生最美好的年华都在这里度过”。他把新疆视为第二故乡,并以新疆为主题创作了《这边风景》《你好,新疆》等大量的文学作品,他自己也曾说,“没有新疆的这16年,也不会有后来的作家王蒙。”
初识新疆
1963年,王蒙向组织提出了到新疆安家落户的要求,带着妻子孩子离开生活了二十几年的北京, 到了乌鲁木齐。一年多后,他又一次举家西迁,在边境小城伊宁市郊巴彦岱公社安下家来。
巴彦岱是一个以维吾尔族人为主的村镇, 在那里王蒙与农民一起“同吃、同住、同劳动”。王蒙回忆说, 在巴彦岱他与父老乡亲们相处得十分融洽,维吾尔文化中通达、乐天的精神深深地影响了他,让他学会了以多样性、复杂性、广博性来驱赶心灵的寂寞。
新疆16年这段“难忘的、 奇特的与珍贵的”生活阅历, 已把王蒙生命的一部分永远留在了新疆。他之后的作品中字里行间全都浸透着一种浓烈的 “恋疆情结”,而伊犁的巴彦岱,则是这种“情结”中最为生动、强烈和感人的集中表现。
读懂新疆
新疆16年生活,给予王蒙最大的财富是他熟练掌握了维吾尔语,使他有了“另一个舌头”。
王蒙的维吾尔语水平达到什么程度?一次,王蒙用维吾尔语朗诵毛主席著作,还曾经被邻居维吾尔族大娘误以为是收音机里的维吾尔族播音员在广播。
精通维吾尔语使得王蒙掌握了一把走进维吾尔族历史和文化的钥匙,能够透过日常生活更深入更全面地了解维吾尔族人。
这次获奖的《这边风景》讲述的就是新疆普通人的故事。正如维吾尔族诗人热黑木·哈斯木所说:“汉族作家反映维吾尔族生活,能让维吾尔族读者称赞叫绝,说到底,就因为王蒙通晓我们的语言文化,懂我们的心。”
多年在新疆工作、生活,王蒙对伊斯兰文化也深有研究。“我在新疆那么多年,几乎从来没有看到那种极端的、反世俗生活的倾向,现在这些都是受境外影响。”他说,“宗教极端势力是反人类、反文明的,是整个新疆的敌人。”
情系新疆
1979年,带着恋恋不舍的心情, 王蒙离开生活了16年的新疆。回京后尽管十分繁忙,但他仍与新疆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今年3月,王蒙在中央民族干部学院为新疆学员授课。他说,“每次见到新疆老乡,我就高兴,‘显摆’我的维吾尔语。”
王蒙一直以各种方式关注关心新疆的发展。他常常有机会 “回家探亲”,每一次都出现许多动人的场面。当地的群众干部一直把王蒙当作自己的亲人。“其实我并没有为新疆做过大事, 我认为新疆人民对我如此厚爱,可能是因为他们能够通过我的作品,体会到一份理解和尊重,感受到汉族人民是他们真正的朋友与亲人。”王蒙说。
王蒙说他一有机会还要回到新疆,回到那片神奇的土地。“我永远相信新疆各族人民的团结和友谊。祝福新疆!祝福各族人民!祝福文化、宗教、不同的风俗习惯和谐共处!”
自由摄影师库尔班江·赛买提
让遥远的新疆变近了
记者 王昊男
2014年10月,随着图书《我从新疆来》的面世,此书的作者,一位维吾尔族80后摄影师,很快成为中外媒体追逐的焦点。在书中,他用真实的镜头和朴素的文字,讲述了100名来自新疆的普通人的故事。亦如他书中的主人公,作者库尔班江·赛买提同样来自新疆,他自己的经历其实就是《我从新疆来》的第101个故事。不久前,在北京一个咖啡馆,库尔班江坐到了记者面前。
为学汉语出和田
库尔班江毫不避讳地告诉记者,以前的他打过拳击、卖过烤肉、贩过玉石,小时候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混世魔王”,“偷过邻居家的狗、部队里的猪,离家出走也是常有的事。”
库尔班江出生在和田,父亲是位做了30多年玉石生意的商人,“父亲告诉我一定要学好汉语。”1998年,库尔班江考上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师范学校汉语专业的中专班,他第一次离开了和田,离开了家。为了学好汉语,到学校后,库尔班江主动提出要和汉族同学一起居住。“大家住在一起都成了兄弟,他们还教我用汉语给初恋女友写信。”
为了梦想奔北京
1999年那年生日,库尔班江买了一台凤凰D2000相机,由此开始了他的逐梦之旅。
就在库尔班江即将毕业之际,他父亲的生意失败,选择了失踪。从给人拍照、开“话吧”,到最后像父亲一样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