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老撾金花村感受中老減貧合作示范項目成果——
本報記者 楊 一
2025年11月03日08:48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222
點擊播報本文,約
								
								
							
![]()  | 
  老撾金花村村民正在收獲蔬菜,准備銷往附近農貿市場。  | 
從老撾首都萬象市區出發向東北方向行駛,進入塞塔尼縣金花村。這是北部山區裡一個擁有128戶家庭的小村落,正通過發展特色蔬菜種植產業,實現“蝶變”。
記者趕到金花村村民活動中心時,數十名參與大棚和露天蔬菜種植的農戶正在接受病虫害防治主題農業技術培訓。“以前是中方農技專家為他們進行培訓,經過這幾年的學習交流,現在老撾農業與環境部農村發展與減貧司已經接手,由老方人員給村民們開班授課。”常駐金花村的廣西援老撾技術合作減貧示范項目專家馮敏向記者介紹。
近年來,中國和老撾政府合作在金花村建起了20多個蔬菜大棚,其中3個是今年剛剛建成的高標准智能大棚。2024年至今,來自廣西的農技專家為金花村引入智能溫控、光控等現代化大棚技術,新的蔬菜種植方式讓眾多農戶脫貧致富,金花村成為塞塔尼縣乃至老撾全國“精准扶貧”典范。
從村民活動中心出發,穿過一段100多米的土路和幾戶農家院落,兩個配備智能控溫、控光、控濕系統及水肥一體化設備的連棟溫室大棚映入眼帘。大棚內,油麥菜、小白菜、生菜等蔬菜長勢良好,還有一些蔬菜幼苗剛剛破土出芽,一派生機盎然。據馮敏介紹,棚內每3壟為一戶承包種植,約3周可以收一茬蔬菜並銷往附近農貿市場,每茬蔬菜收入180萬至250萬老撾基普(1美元約合2.2萬老撾基普)不等。“我們將現代智能溫室、水肥調控、作物良種良法配套、科學輪作、訂單種植等蔬菜種植和管理技術傳授給當地村民,幫助他們提升作物產量、增加收入。”馮敏說。
地處熱帶的老撾雨熱充沛,擁有發展農業的天然優勢。在金花村,水稻可以一年三熟。但長期受制於相對落后的種植技術,以前的金花村蔬菜種植農戶不到10戶,面積不足5畝。金花村村長蘇立功告訴記者,中國專家到來前,當地村民一直“靠天吃飯”,主要種水稻和旱地作物,經濟收入低,且收成不穩定。記者採訪當天,趕上了暴雨天氣。蘇立功說:“如果是以前,像今天這樣的大雨天,要不了一宿,剛出芽的青菜就被沖沒了。現在有了中國專家指導建設的智能大棚,我們再也不怕洪澇、干旱等自然災害了。”智能大棚等現代化農業技術提升了金花村蔬菜的品質,附近的農貿市場開始爭相收購當地蔬菜,金花村蔬菜在老撾社交媒體上甚至慢慢成了“網紅蔬菜”,村民收入穩步提高。
據蘇立功介紹,如今金花村有近60%的農戶種植蔬菜,大棚蔬菜種植戶共52戶,種植面積近30畝﹔露天蔬菜種植戶共45戶,種植面積近53畝。預計今年金花村人均年收入將提升至1027萬老撾基普。金花村村民康婉迪參與了高標准智能大棚蔬菜種植項目,承包了棚內3壟田,主要種植老撾人民餐桌上常見的小白菜。“有了大棚后,我們現在全年可以不間斷種菜、賣菜,家裡每個月都能有600萬老撾基普的穩定收入。”康婉迪說,村民們都很感謝中國技術專家,他們到老撾建大棚、傳授農業技術,幫助金花村用“特色蔬菜產業鋪就一條致富路”。
除已完成的蔬菜大棚建設外,廣西援老撾技術合作減貧示范項目還包括修建蔬菜種植區道路、建設村內蔬菜收購點及三面光排水溝渠、推動蔬菜產品GAP認証及商標注冊、簽訂蔬菜收購協議等工作,預計項目將於2026年6月全部完成。
金花村是老撾減貧工作成果的一個縮影。據老撾《萬象時報》報道,截至2024年底,萬象全市15.6萬戶家庭中僅剩899戶處於貧困線以下,即99.43%的家庭已脫貧。老撾農業與環境部農村發展與減貧司副司長阿諾薩表示,老撾脫貧工作離不開老中合作,老撾需要借鑒中國成功的精准扶貧經驗,“不久后還將有兩個新的老中合作減貧項目在老撾的兩個村庄實施,期待與中國繼續加強合作,為老撾實現於2026年脫離最不發達國家行列的目標努力。”
(本報萬象電,亞太中心分社蘇朋參與採寫)
《 人民日報 》( 2025年11月03日 06 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